资讯中心

适度设计托起厚重历史 Moderate design holds up history

来源:DOMO 作者:赵晓笠 日期:2020-04-30

在北京CBD任何一处略高的建筑向东张望,都会注意到人民日报社大楼。那个自从施工阶段就备受瞩目并接受具象化隐喻等各种调侃的存在,还记得吗?


按理说这样一个经历风雨无数、承载着国家命运变迁的重要媒体,有理由请那些不合时宜的评论闭嘴。但令遥遥相望的我们特别乐呵的是,并没有。被公众认为严肃的人民日报不仅没拦着大家说笑话,反而一路高歌,将大楼完美呈现。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这家过完70岁生日的老牌媒体立体化多维度平台上的报道风格,也是一脸亲切、年轻、活力满满。

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大众对城市中的建筑都有着评头品足的热情,毕竟它们与每天的目之所及相关,甚至与自己离开家以后接纳这座城市的心情有关。但微妙的是,大建筑师们的工作通常对业主方负责,至于周边的人们如何评价,并未被他们放在心中首要的位置。


然而,当人人是媒体的时代不由分说的到来,坊间热议再也无法被有限的媒介渠道限制,表达喜爱或是无情吊打,对于具有城市公众属性的建筑来说,已经无法阻拦。

圈子专业不再是图纸与画笔的保护伞,城市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设计,来到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可以随时被议论,可能分分钟变网红。

这样真的好吗?专业人士有着不同见解,有人认为网红建筑与经典永恒相悖,可有人热衷于将自己和作品包装成网红,甚至把基本的设计职业操守放在脑后。

在这种纷繁复杂的设计环境里,评价标准一直在摇摆。当自身文化修养的大课还在弥补阶段,什么才是传承过去、适应当下,并能够面向未来的设计之道,没有答案。

于是,我们每天在城市中遭遇着各种各样的新设计,并忙不迭的应付如何去描述并报道。兴奋、失望与慌忙交织之中,令人欣慰的是,总有一些特别的作品,让我们停驻良久,并且愿意多花些笔墨来分享。

这一回是:人民日报图书馆。

还有个别称:报社的大书房

没错,图书馆新馆就在人民日报社鸟语花香的院子里,离那栋远远能望见的大楼很近,在老印刷厂房基础上改造而成。

当我们如约走近图书馆的时候,其实知道,这里已经成为热门打卡地,但据说,它并不是靠着设计者本身的自说自话火起来,而是在开馆将近一年来的时间里,逐渐被人们发现、接纳、喜欢,直到发自真心的赞许。

果然在意料之外。作为参观者我们先进到图书馆二层休闲阅读区,迎接我们的并不是猜想中的严肃紧张。




带有户外感的环保藤编家具,配合恰到好处的层层递进式分隔,轻松有致。身处其中,仿佛听见夏日的虫鸣。端一杯茶任思绪飞扬,说不定能找回漫步旷野的舒畅。

除了查阅、研读、思考、创作,这里早就成了报社记者们放松身心的场所。瓷瓶、条案、画作、绿植,甚至是桌面器物,每一件都是各得其所的自然与考究。情不自禁举起相机不是为了工作,而是发个自拍照给亲朋好友,表达心中的喜爱和小小的骄傲——没想到吧,我们的图书馆竟然这么赞。

不远处是常常更换内容的主题展厅。人民日报报系、中共中央机关报报系等,曾经或正在展柜中陈列着的通常是原版。墙面上单页报纸影印版的呈现特别巧妙,黑色金属框架与玻璃展柜的支撑结构相呼应,设计师于红权现场亲自设计定位的这一组展示构架,既便于更换拿取,又因其脱离墙面成就了光影层次。年代感极强的报纸,成为空间里最好的装饰,令目光聚焦。


一手将图书馆翻新改造的大事承担起来的图书馆馆长何宇告诉我们,她和设计师于红权及赖亚楠为每一个细节的呈现死磕的时候,从来没想到过,将来这里会成为全报社上下以及所有参观者心目中的网红

回想那些面对基础建造与内部装饰协调的焦头烂额的日子,何宇说遇到DOMO是她的运气。在老建筑改造工程之后,图书馆进入内部空间设计装饰阶段。那时候,当DOMO背后的两位设计高手于红权和赖亚楠出现在她的面前,她对图书馆未来的场景,充满期待。对于报社交给她这份重要的改造任务,心里有了底。

接下来的内部空间设计与装点,就像一场时空旅行,图书馆积累的70余年的厚重馆藏以及作为国家重要媒体的意气风发,一点点地在两位设计师的手中,被挂在墙上,收进展架,安放到柜子里,弥漫在空气中。

特别幸运的是,一般不会对外开放的特藏区,也在馆长的引领下向我们敞开门。那些古籍善本、特定时期的出版物以一种安然美妙的方式出现,我们忽然意识到,它们已经超越了内容与记录层面,它们本身带有岁月痕迹的质感、色彩以及一笔一划、一点一面,就已经足够值得细细欣赏。



出于对设计的敏感我们注意到,安放珍贵特藏的大书架丝毫没有视觉的违和感,它们是于红权和赖亚楠为这个空间亲自督造,秉承着DOMO一贯的质朴简单、平和谦逊,它们就像为这些年代久远的珍藏而生,却又将适宜的美感与光亮,以及适度的东方气质,渗透到整个空间中来。静谧悠远中,一方对向而坐的沙发区,是很多访谈交流节目青睐的所在——在这里,正在发生的和已经存在的,构成穿越时空的画面。

再往里,简直是惊喜。这里有一座老书房。图书馆多年收藏的老家具老物件、特藏书籍,在这里一一呈现。馆长介绍说,那是多位社长用过的大书桌,《万有文库》、《四部丛刊》据考是从当年《华北日报》接收而来,两个玻璃书柜中还有《二十四史》。

打字机、留声机、老照片、老风扇、老台灯,无声的老物件诉说着岁月如歌,活脱脱尽在眼前。

三层与四层(夹层)的阅览区更加开阔,比起一层的报库、二层的基藏库等神秘而不对外的区域,在这里就像来到开放式的小广场,自由,安静,各得其所。中央阶梯区域是当之无愧的视觉焦点,两排高大而轻盈的书架将这里的悦动与两边的安静区隔。上下穿梭之间,想象力在妥帖适宜的空间里升腾。



这部分2400余平方米的面积里,包含上架图书15万册、期刊350多种、报纸100多种。馆长介绍说,目前馆藏的书、报、刊共计100余万册,其中有大量新闻类文献,人民日报图书馆已经在业界被誉为全国最大的新闻专业图书馆

图书馆内整个VI视觉识别系统,包含楼外的挂牌、主视觉logo、馆内所有指示性标识以及书架上的分类标识系统等都是由于红权亲自主笔创作并设计的,结合空间调性及功能系统进行了全面考量,十分人性化并且简洁方便,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

细致到每一排书架的指示牌,以及多点触摸屏读报设备、智能化自由式开架借阅设备、书籍及时消毒设备上的人民日报图书馆标识,都在于红权和赖亚楠的细腻考量范围内。


与大台阶相望的一组墙面装置,是两位设计师得意之作。纸、旧报纸依旧是创作的源泉,制作中所带有的激情与敬畏凝固在其中,传达着设计者面对这个特别空间时的谨慎态度与饱满的情绪。


一路看下来,我们几乎分不清哪里是于红权的灵感,哪些是赖亚楠的创想。他们共同的设计就像他们的日子,交织着美好,缠绕出与众不同。

最令馆长何宇意想不到和感动的是,他们不仅负责设计,更与工人们在现场一起出汗出力,搬运巨大的家具,吊装大门口的图书馆logo字样,到最后盘子里摆放多少个核桃……得知这些故事,我们无法用设计师这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工作,或许,空间器物与场景情绪的缔造者,更适合。

一个好的作品离不开设计团队各方面紧密配合。人民日报图书馆内部空间的设计虽然由于红权与赖亚楠领衔,但由于这是一个由设计师们绘制图纸并亲手完成定制构造、装饰部件以及艺术品制作的特别项目,所以此番DOMO团队主力几乎都参与其中。他们是:江立惠、王玉石、戎新宇、陈静云、谭义超、杨润海、王磊、李鹏程。

参观的过程里,馆长何宇与设计师赖亚楠还和我们说了很多,她们的言谈话语里,有更温暖的回味。

赖亚楠——有心意相通的甲方,设计师是幸福的

何馆长非常尊重设计师和设计,图书馆的完美呈现是双方共同成就的。她不是设计专业人士,这方面的感知却很灵光。与其说是项目的合作,这更是一种缘分的契合。

当一个空间内建筑结构、功能布局以及尺度关系都是合理的,家具和陈设可以完全成为空间的主角,当然也不是玩命做加法,是需要一些设计语言的控制,和有序的空间布置。通过一些书架,区隔一些借阅、查找资料等功能分区,层层递进,同时要还原人在这里产生的行为和心理的状态。

移步异景,每一寸角落都值得被尊重

在空间里,书籍与纸张是最好的语言,不需要多么华丽的书架;DOMO的书房家具是具有中国传统文人气质的现代书房产品,包容性很强。根据空间的不同,家具的尺度、比例有所调整,整体气质与这里相得益彰。

设计就是设计一种关系,要适度

设计就是设计一种关系,这背后蕴含很深层的内容。图书馆有它自己的关系和逻辑。好的设计师是一个心理学家,要去感应人在空间的心理舒适度。

好的设计不是给人增加负担的。人也符合材料学。有些东西是天生的,能不能做好,取决于你是不是这块料

何宇——全报社都非常认可这样的图书馆

图书馆基建是有的,但里面什么都没有。我对这里有要求,却不知道怎么办。不能只有几把办公椅,所以带着两位副馆长去居然之家挑家具,进的第一家就是DOMO,书柜和桌子很有气势,上面还摆着人民日报合订本,真的是很有缘分。

项目的70%都是现场设计和定位的,比如展墙,需要展示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历史沿革,但不能打钉子,贴上去还不好看,于老师现场想了很多办法,深刻理解了我们的需求和想法。后来实现的这个装置不仅满足了展示功能,而且非常美。

二者相加产生全新的化学反应

社长对图书馆的评价和定调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目前受到报社很多人的喜欢,尤其是年轻人。

项目完成后,我们很骄傲,包括社里人也都会来这里拍照,然后去分享,说这是我们人民日报自己的图书馆。也有很多人会带着亲朋好友来这里,一是参观,二是参与我们主办的一些活动。之前完全没想到会有现在这样的反响。

图书馆已经成为人民日报社的名片

人民日报图书馆,有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在里面,难免显得严肃。如今表现出东方与现代的设计交融,是一种全新回归和探索。


从图书馆走出来,我们还在回想适度设计。这是于红权和赖亚楠一贯的追求,为了适度他们不断权衡取舍,为了适度所有家具器物都是恰到好处,也是因为适度。人民日报图书馆将厚重历史与当代审美合一,设计的好与不好并无绝对,放在更广阔的维度里来评价的话,适度或许就是最佳的结果。